“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用来描述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原型——保罗·高更(PaulGauguin)再合适不过了。

高更,后印象主义、综合主义、象征主义艺术家,似乎一生都在追求遥不可及的东西、一种“原始”的精神和情感表达。

昨天6月7日是高更的诞辰之日,我们来回顾这位流浪艺术家的精彩一生。

#1

没落贵族

《给朋友卡里尔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tomyfriendCarrière”,

保罗·高更(-)出生于法国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是记者,母亲则来自秘鲁一个已经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政治动荡,高更一家搬到了秘鲁首都利马(Lima)舅舅家,高更在这里长大。

▲高更母亲肖像

AlineMarieChazalTristán

"TheArtistsMother",

年,高更的父母相继去世后,商人古斯塔夫·阿罗萨(GustaveArosa)成了高更的法律监护人,不但帮他谋得一份股票经纪人的工作,还给他介绍了一位门当户对的丹麦女子梅特·索菲·迦德(MetteSophieGad),两人于年结婚,生了五个孩子。

▲高更与梅特

#2

放弃高薪入坑艺术

《自画像》,Self-portrait,

阿罗萨不但是个商人,还是个艺术爱好和收藏者,藏品包括卡米耶·柯罗(CamilleCorot)、欧根·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米勒(Jean-Fran?oisMillet)等艺术家的作品。正是通过阿罗萨,高更渐渐对艺术产生兴趣。

当然,那时的高更还做着高薪的金融工作,年收入约现在的15万美金,艺术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在阿罗萨家认识了毕沙罗(CamillePissarro)后,便非正式地跟着他学绘画。毕沙罗还邀请高更参加印象派画展,带他进入先锋艺术家的社交圈,常与马奈、德加、雷诺阿等往来。

《雪中花园》

GardenunderSnow,

《裸体研究》

StudyofaNude(Suzannesewing),

,法国的金融危机成了高更正式入坑艺术的契机。他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开始全职搞艺术。

《雪景》

Snoweffects(snowinrueCarcel),-

通过毕沙罗,高更还认识了保罗·塞尚(PaulCézanne),买来他的画仔细研究,并尝试模仿他的几何笔触。

《女浴者》,WomanBathing,

全职当画家,虽然快乐,但是真的穷困。为了养活妻子和五个孩子,高更尝试干过各种工作。挣扎了两年无果,只好一家人搬到丹麦妻子的老家寻求帮助。不过,在丹麦的生活对于不会说丹麦语的高更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年,高更与妻子决裂,独自带着长子回到了巴黎。

#3

自创风格

《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withapalette,ca.

年到年,高更先后前往布列塔尼(Brittany)、巴拿马(Panama)和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为过上更原始的生活,寻回已遗失的、但还保持着纯真的艺术形式。从这时开始,高更的艺术创作风格与印象派渐行渐远。他开始用大面积的色块和未经修饰的笔触来描绘他的主体。

《布列塔尼牧羊女》

LaBergèreBretonne,

《沐浴中的布列塔尼男孩》

JeunesBretonsaubain,

第二次来到布列塔尼的阿凡桥(Pont-Aven)时,高更遇到了埃米尔·贝尔纳(EmileBernard)。当时的贝尔纳正尝试使用日本版画风格作画,而高更也受其影响,创造出了突破性作品《布道后的幻觉》。

《布道后的幻觉》

VisionAftertheSermon,

画面描绘了聆听布道后的妇女看到的雅各布与天使扭打的景象。画中运用了大片平坦的色块,摒弃了阴影等传统绘画技巧,而是纯粹用颜色来渲染氛围。画面中倾斜的树形成了对角构图,将现实中的妇女与幻想中的景象分离开。这种构图也是高更从日本版画中学来的。

高更为自己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自创了一个名字——“综合主义”(Synthetism),指画作的形式与其表达的情感的结合。

《热带植被》,TropicalVegetation,

《海岸》,ASeashore,

在阿凡桥的艺术团体中,高更对于其他艺术家相当于导师般的存在。他教导大家多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直接的观察来作画。“不要过多的模仿自然。艺术是抽象的,是从自然的梦境中萃取而来的。比起结果,创作的过程更为重要。”

#4

与梵高的爱恨情仇

《自画像》,Self-Portrait,

年10月,高更受梵高(VincentvanGogh)的邀请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勒(Arles)。梵高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叫“南方画室”的沙龙,想找志同道合的画家伙伴一起创作。在阿尔勒,高更鼓励梵高尝试着根据记忆和想象作画。不过,两人经常对于艺术的目的争吵。梵高割耳后,高更就离开了。

《画向日葵的梵高》

VanGoghPaintingSunflowers,

这一时期高更和梵高的画作被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将印象派的色彩、笔触和题材个人化和内在化,发展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阿尔勒的老妇人》

OldWomenofArles(Mistral),

《蓝色的树》,BlueTrees,

《布列塔尼人与牛》

BretonsandCalf,

#5

初访塔希提

《有光环和蛇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withHaloandSnake,

高更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原始的、纯粹的、不受欧洲物质文化侵扰的存在。年巴黎世博会(ExpositionUniverselle)上世界各国的展馆在高更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他要寻找一个充满异国风情、且未受工业化沾污的地方。年,43岁的高更独自踏上旅程,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Tahiti)。

法国殖民已对塔希提的原始风景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为了远离西方文化的干扰、让自己沐浴在海洋文化之中,高更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并用当地语言命名自己的作品。

《在海边》,Fatatatemiti,

《艾芮欧的种子》,Teaanoareois,

《月亮与大地》,Hinatefatou,

《神圣的春天,甜蜜的梦》

Navenavemoe,

《赞颂玛利亚》是高更在塔希提创作的第一幅画。隐藏在波利尼西亚文化背景下的是传统基督教题材“圣母玛利亚”。

《圣母颂》,LaOranaMaria,

另一幅《亡灵的凝视》的构图则来源于马奈的《奥林匹亚》,巧妙地结合抽象与具象、和东方与西方的艺术语言。

《亡灵的凝视》,Manaotupapau,

《奥林匹亚》,马奈

Olympia,EdouardManet,

两年后,怀着一举成名的美好愿望,高更回到了巴黎。他以对塔希提的印象为题材出版了书籍《NoaNoa》,汇集了版画作品。木版画粗糙的质感和重制的图案,唤起一种神秘、性感的野性。

NoaNoa,c.

#6

寻找下一个世外桃源

《自画像》,Self-Portrait,

《NoaNoa》出版后,高更意识到,功成名就仍与他无缘。年,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前往塔希提的旅途。

这一时期,高更所追求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变得更柔和了,线条更圆润、构图更丰富、颜色也更和谐。就这样,他创作出了巅峰之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Doùvenons-nous?Quesommes-nous?

Oùallons-nous?,

梦幻如诗的画面中描绘了从婴儿到老人等一系列人物,表达了高更对生与死的思考。

创作这幅画时,高更的人生正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变故。他被湿疹、梅毒、结膜炎等多种疾病缠身,负债累累,还从丹麦得知了女儿的死讯。

随着塔希提这座法国殖民岛屿源源不断的西方化,高更再次起身,寻找下一个世外桃源。年,高更迁至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nIslands)中的希瓦瓦岛(HivaOa),在那里建了一个名为“快乐之家”的小屋,并于年在这个“快乐之家”中与世长辞。

高更对艺术史的贡献很大、也很广。虽然他独树一帜的风格难以被界定为某一种艺术流派,但后代艺术家无不从他这里汲取灵感。蒙克学来了他的线条、马蒂斯取得他的色彩、毕加索则因他的原始绘画题材对非洲艺术产生兴趣并发展出立体主义。可以说,高更为20世纪艺术打开了一扇门。

-END-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mlimaa.com/zysy/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