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侦探
让波拉尼奥成名的首部长篇,以为披着侦探小说的外皮,前后看了两遍也不知道在侦探什么。简单来说是个三明治,头尾是切开的日记,讲的是一群年轻的“本能现实主义者”(领袖是利马和贝拉诺)相互厮混,后来驾车开进了沙漠,去找消失的女诗人塞萨雷亚(后来找到了,但也导致了她的死亡)。中间是访谈录,各式各样人来谈论跟利马和贝拉诺的经历(这两个人自己成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模糊的偶像),时间从年到年不断递进,但只有一段访谈永远停留在年,是老诗人萨尔瓦铁拉在给两个年轻人(利马和贝拉诺)谈他认识的塞萨雷亚。蛮奇怪,这跟他最后的《》一样,都在找一个渺茫的偶像,这个偶像也有可能是超市售货员、门卫、码头工人、永远关着门的租客,贩毒者——实际上非常波西米亚,不停在更换身份,好像身份只是一个寄居蟹的壳——同时进行隐秘的写作。当然,《》中的阿琴波尔迪写了不少作品,可塞萨雷亚只有一首诗(其实是一幅画((其实是一些线条))),利马和贝拉诺甚至写了什么都不知道。总结来说:对可疑的偶像进行的可疑的找寻。亘古的文学母题成了波拉尼奥最安全的托辞,他借此展开篇幅,实际上不停的在外游离。好像《百年孤独》里那些奥雷良诺,一群私生子从各地找来,全带着一样的眼神。第二章里的叙述者,没有说他们是为什么叙述,是谁在访问他们呢?是审讯,是沙龙谈话,是文学座谈会,是日记摘抄?他们需要说出他们知道的部分,慢慢地好像又充满了表达欲,说出了没有必要的部分,又好像其实不在说别人,是在说自己。《荒野侦探》比较好的是它不会带出像《》那样的精神错乱,从这一点来说后者是更伟大的作品。波拉尼奥善于写精神病患者,也善于写梦,第三人称当然更有味道,这本里面可想而见多是第一人称,零星第二人称,也很好。他从写作生涯一开始就是很放松的状态,各种写法好像都不影响他的力量,好笑和悲哀同在一起,最肉欲的性爱和最精神性的讨论在一起。有朋友说村上春树也这么写,我没看过村上春树,估计挺矫情的。强烈的对照,富有噱头的因素,在一些作家那里是病态和撕裂感,在波拉尼奥这里是并置。他很稳,他在一条海沟的底部。 两款陶锅咖啡悄悄话我你的地址哦~ ianfalla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mlimaa.com/zysy/8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蒋勋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