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览ldquo青海山宗水源路之
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445295.html 2月28日至6月30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览围绕主题“解读灿烂中华”,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现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在一带一路的格局下,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从青海东部宽广肥沃的河湟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这些文化面貌,将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呈现于众人面前。 梵华君将以时间为引,带领诸君共同领略“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具有的独特佛教艺术魅力。 鲜卑 西晋时期,吐谷浑从辽东慕容鲜卑部落中分出,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国家。南朝称之为河南国,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力图保持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后,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五代时依附契丹。 “比丘守戒施食恶鬼”模印砖 魏晋南北朝 施食是布施饮食的意思。现在佛教中流行的施食,一般是指布施给饿鬼道众生,有许多功德。房屋内有两个人物,都头戴僧帽,身披复肩袈裟;左边一人,右臂下垂于股,左臂袒露;右边一人,左臂垂于膝,右臂袒露;两人头部供奉一瓶,瓶中插有兰草,应为花供;案下有一人双手捧一侈口细颈圆腹罐,做跪伏侍奉状,应为水供;模印砖下方所绘应为“甘露施食恶鬼”故事图。 菩萨模印砖 魏晋南北朝 此砖列置于墓壁的最上层,所饰人物头戴花冠,大耳。上身穿窄袖长袍,交领,斜衽。脚呈八字形分开,肩部和背部披有飘带,右手持净水瓶,左臂托举一轮弯月,左肩上侧为内有金乌的圆日。此人物形象应为菩萨。 力士人物模印砖 魏晋南北朝 佛教中的力士,梵语为Malla,意译为力士,有托座力士,还有金刚力士。托座力士一般在佛座下方四周,因他们力大,故为佛托座。金刚力士,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是一些手执金刚杵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 神鸟模印砖 此砖置于墓壁从下往上数的第三层与第四层。图像为一对相向而立的鸟,应是传说中的凤凰,起到保佑死者亡灵的作用。在佛教中,“凤凰涅槃”,原指超脱生死的境界,现用作死(指佛或僧人)的代称。涅磐是佛教教义,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思是“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即“重生”。 甲骑武士模印砖 魏晋南北朝 唐蕃 吐蕃兴起后,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太宗请婚。贞观十五年(公元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双方以甥舅相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展开了频繁交流和沟通。在吐蕃当地还建造了庙宇来纪念为两国和平做出重要贡献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庙,别名“加萨公主庙”,它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始建于唐代,有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此柏沟便成了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据庙里僧人所说,很多人误会文成公主庙所供奉的就是文成公主,其实是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莱沟的岩壁上刻下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 勒巴沟摩崖之礼佛图 唐(吐蕃) 青海省玉树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雕有九尊巨幅佛像。莲花座正中为大日如来,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八大菩萨像。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的组合样式最初形成于敦煌,后逐渐传播至甘青及川藏交界地区,成为吐蕃艺术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鎏金舍利容器饰片 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血渭一号大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器物包括:纵列环状忍冬唐草纹饰条18件、横列环状忍冬唐草纹饰条若干、梯形四方连续环状忍冬唐草纹饰条2件、方形立凤纹忍冬唐草纹饰片2件、不规则四方连续环状忍冬唐草纹饰片1件、宝相纹环状忍冬唐草纹饰件2件、银包铁立凤与底座银饰1件、木饰件若干。 “舍利容器”,即盛装骨灰的容器,出土于殉马坑中,是以木质容器贴附镀金透雕银饰片的形式做成,顶端竖行排列有整齐的立鸟,头、颈、身均装饰忍冬花纹,嘴衔忍冬花、颈后饰忍冬花;饰片中的环状桃形忍冬纹,均为三瓣花两片双钩状叶的形式,忍冬纹饰有纵列式、横列式、四方连续式排列等,花结的连贯性较强。此器物应为吐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的佛教遗物。 西夏 西夏统治者提倡信仰佛教,全面接受了佛教思想体系。于是,佛教思想体系,在西夏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和西夏政府大力提倡的儒学思想并驾齐驱。西夏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治理封建国家,早就注意吸收儒学,至崇宗、仁宗时期使儒学得到空前的发展。 佛塔纹瓦当 西夏 泥质灰陶,模制,窄边轮,外缘饰一周凸绫纹和连珠纹,当中模印佛塔一座,座下连珠纹环绕,两侧各饰一枝花卉。 金刚杵纹瓦当 西夏 泥质灰陶,模制,边轮较窄,外缘饰一周连珠纹,当中一圆形乳突,其外饰四个对称的金刚杵纹。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圆法勺 西夏 桑叶状,边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刚杵纹饰。勺柄连接处一组品字形的三个乳突纹饰,铁质勺柄已锈蚀残缺。此圆法勺应是藏传佛教举行护魔(源于古印度,意为焚烧、火祭)仪式时,用以浇油助燃之器具。 带流铜方勺 西夏 铜勺上部呈方形,下部呈桑叶形,铜勺前方有一个长流,长流两侧各有一条S形的铜花饰,起到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铜勺边沿有一列凸起的金刚杵纹饰,勺柄连接处一组品字形的三个乳突纹饰,铁质勺柄已锈蚀残缺。此铜方勺是藏传佛教举行护魔仪式时,用以浇油助燃之器具。增长自身以及他人的智慧,福德的修法时,即用方法勺向炉中焚烧的果木浇油,以助火势。此件器物表明西夏时期的宗教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 公元13世纪初,蒙古族崛起于大漠南北,先后灭西夏、金,势力深入青海,为元朝在青海的全面施政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推崇藏传佛教,使得政教合一的制度在青海占据一定地位。明朝继承元朝在青海的统治,在西宁设兵备道,辖西宁、庄浪等五卫,卫所与土官制度结合,形成了“土流参治”的格局。 明清鼎革之际,控制青藏的和硕特蒙古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四世班禅于崇德二年(公元年)派使团觐见清太宗皇太极。直到雍正二年(公元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朝才得以在青海全面施政。 明清 吐蕃政权控制青海地区时,青唐城内塔寺众多,以致“城中之屋,佛舍居半”。蒙元崛起后,藏传佛教很快在蒙古族民众中流传。明代对藏传佛教采取宽容和扶持态度,使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有了较大发展。 塔尔寺 著名的瞿昙寺、塔尔寺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清代,青海地区“无日不修寺庙,渐至数千余所。西海境诸民,衣尽赭衣,鲜事生产者几万户。”到雍正初年,“查西宁各庙喇嘛,多者二、三千,少者五至六百”。 瞿昙寺 青海造像基本上继承了西藏造像的传统式样,按照《造像度量经》制作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又明显受到了中原艺术的影响,如男性尊者面容饱满,多为国字形脸,女性尊者多为瓜子形脸,柳叶弯眉。 紫铜大威德金刚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大威德金刚,又称怖畏金刚,牛头明王为藏密无上瑜伽宝生部之本尊,是格鲁派主修的护法神,为文殊菩萨降服恶魔而化现的教令轮身。大威德金刚的形象有很多种,有单提的,也有双身的,最能代表其修法的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三十四只手臂牛头形的双身像,这也是其最复杂、最恐怖的一种形象。这尊紫铜大威德金刚形象复杂,又不失平衡协调之感。此造像应为西藏地区铸造,璎珞、臂钏以及单层覆莲座上一圈连珠纹饰,受到了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文殊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造像头戴花冠,身饰璎珞宝珠。左手当胸持莲,莲花上置经箧;右手持剑,结跏趺坐在莲花上。莲花座正前方錾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从左至右顺读,符合藏族人读写藏文的习惯。整尊坐像造型比例适当,工艺精美,鎏金厚重,是明代宫廷造像的经典之作。 铜鎏金毗卢遮那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毗卢遮那佛,亦称“光明遍照佛”、“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佛,是密宗主要供奉之佛,被视为释迦牟尼佛之法身。通常在金刚界,大日如来结大智拳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在胎藏界,大日如来结法界定印,结跏趺坐于红色莲花上。该像为金刚界的大日如来,头发绀青色,头顶有肉髻,两耳下垂,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正统款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头发呈绀青色,肉髻呈金光色,上身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捧钵,右手结无畏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座前刻有“正统年奉佛段福龙施”字样。该像具有典型的中原汉地风格。 铜鎏金绿度母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绿度母和白度母是观音菩萨化现的二十一种度母中最有名的两个度母。该造像面形圆润,双目低垂,花冠、缯带、耳环、项圈、璎珞、钏镯等饰物周身环绕。莲花座正前方錾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 铜鎏金观音像 明 菩萨头戴佛冠,全身饰以缨络飘带,手持莲枝,袒胸束腰,下部着裙,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体态细腰收腹,脐窝深陷,呈S形。手脚刻画灵活纤细,有一种女性的柔媚之美。莲座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铭文。造像整体风格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为明代永宣宫廷的典范之作。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金刚手菩萨,又称“金刚手秘密主”、“金刚萨埵”,该像为菩萨装。菩萨头梳高髻戴五佛冠,跏趺端坐,右手持五股金刚杵,安放在胸前,左手执金刚铃按于胯上。莲花宝座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为明代宫廷造像代表之作。 版画般若佛母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为乐都瞿昙寺经柜门板面。佛母肤色金黄,头戴五叶宝冠,颈挂宝珠璎珞,两主臂结说法印。耳后上扬的飘带,就如“吴带当风”。整幅绘画表现出高度的程式化,严格遵循《造像度量经》的仪轨。 板画佛菩萨弟子像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为乐都瞿昙寺大钟楼一层佛堂内隔板画。明代宣德时期的绘画作品。主尊为蹄形头光,两侧佛、菩萨形象叠压,以七分面朝向主尊,两侧的弟子以坐姿的形式出现,上方排列着十佛。这种构图原型在11世纪藏传佛教绘画唐卡中已有发现,即竖立条状山石图案间安排有动物和佛像图案,明代时将这种图案简约化,从板画中可见早期绘画构图的风格及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唐卡与壁画,背景图案构图饱满,繁缛复杂却不凌乱,色彩艳丽却不媚俗。青海的藏传佛教艺术,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同时融合藏民族本土艺术,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彩绘金唐白度母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唐卡属于金唐。白度母身色洁白,穿丽质天衣,袒胸露腹,颈挂珠宝璎珞,头戴花蔓冠,乌发挽髻,面目端庄慈和,右手结施愿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身着五色天衣绸裙,耳挡、手钏、指环、臂圈、脚镯俱全,全身花鬈庄严,双足金刚珈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上。由于采用分色勾线和分色描金,色线加强了上色晕染后的形体轮廓,金唐则光彩夺目,整幅画面富丽堂皇,装饰性非常强。 彩绘唐卡释迦牟尼天降图 明 青海省博物馆藏 佛传故事是传佛教唐卡和壁画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这组佛传故事唐卡共六幅,分别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重要的故事。这幅唐卡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天降的情节,绘画艺人在构图上采用灵活的手法,穿越了程式化的仪轨,在一个平面,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连,表现出绘画者的丰富想象力。画中汉式重槐歌山式建筑与式宝顶有机结合,反映出汉文化的相互交流。 彩绘绿度母大唐卡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五世达赖喇嘛授予第三世拉茂活佛之文告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展品为第五世达赖喇嘛为第三世拉茂活佛授予阿其图额凑甘察罕诺门罕封诰、印章,并照旧管理前世所属寺院及僧俗百姓等,不得有争夺、强占及征税等事宜,致内蒙古四十大部落、厄鲁特四部以及青海湖畔等地区大小僧俗群众之文告。公元年,五世达赖喇嘛已圆寂于布达拉宫,第巴桑杰嘉措匿其丧,仍以五世达赖喇嘛名义发布文告。 五世班禅喇嘛为色多第强诺门罕授印之文告 丝织品,墨书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文告为第五世班禅喇嘛为塔尔寺色多第强诺门罕照历辈达赖喇嘛所赐其前世诏书,授予印章等事宜,致藏汉满蒙等区大小僧俗群众之文告。写于扎什伦布寺。 铜鎏金时轮金刚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像共四面,每面有三只眼,面相呈忿怒像。每个头顶皆戴五个骷髅冠。主臂拥抱明妃并持金刚杵和金刚铃,其余各手皆持不同法器。身着轻柔天衣、戴各种珍宝装饰,双足力踩红白二魔。时轮金刚是藏密无上瑜伽修法中所奉重要本尊。 铜鎏金尊者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罗睺罗尊者是十六罗汉之一,释迦牟尼的亲生之子,为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并在佛陀的弟子中赢得“密行第一”的称号。 铜鎏金宗喀巴大师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造像身着通肩式袈裟,衣服上刻有精细的花纹装饰,双手结转法轮印,两茎莲花开在左右肩上,左边莲花中有一宝剑,右边莲花中有经卷。造像各部分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手法写实。 藏传佛教的祖师和人物造像大都比较写实,注重刻画不同高僧或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宗喀巴大师(年-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创始人,佛教理论家。原名罗桑札巴,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为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人。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佛像头饰螺发,肉髻高耸,宝珠顶严,面相方圆,丰满端正,宽肩细腰,四肢粗壮,躯体浑圆,肌肉饱满。上身穿袒右肩式袈裟,下着裙,无任何饰物。造像的台座前沿处刻有藏文字款,意为“扎西利马造像”,是扎什伦布寺制作的佛像。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造像嘴角微扬,各面头带宝冠,顶冠中有阿弥陀佛顶严,八臂八手,上臂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印,其余各手皆持不同法器,主臂双手合十。十一面观音,为密宗“七观音”之一。 铜鎏金狮面佛母像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该造像为狮头人身,双目圆睁,两耳下垂,红色鬃毛直披肩部,左手上举骷髅碗,右手执法器,呈单腿站立式。狮面佛母意为“化身护法”,因其形象是狮头人身,故名“狮面空行母”、“狮面佛母”又称“狮头金刚”。 白铜八宝曼扎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曼扎为藏密的供器之一,为“坛城”的意思。曼扎盘将各种供品形象化,铸成器物,置于盘上,即以世间一切珍宝,包括日月四大洲,结成坛城,用以供养诸佛。此供器一般多为中空的环状,以银、铜等薄皮缳刻而成,上面镶嵌珠宝,也有用金属丝串珍珠连缀而成,编织成各色图案,依层往上收敛,形成塔形。 修法时,一面诵念,一面往曼扎盘撒上碎石珍宝,洒满底层后再放一层,依次将最后一层放上,象征着祈愿吉祥幸福,将法界供养给诸佛菩萨本尊。此件展品为银质,正面錾刻精美花纹,中间为坛城,四周环绕藏八宝,边缘为海水和山峦纹样,工艺精湛。 法螺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件法螺口部包裹铜皮,上嵌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宝石,下坠长穗。自然生长的螺纹主要是自左向右旋转,而右旋海螺做成的法螺则极为罕见。海螺原为召集众人时发信号或号令之器具,亦为乐器。佛教以螺声宏大比喻佛说法仪节隆盛;螺声远闻比喻佛说法声能远闻,可被广大众生聆听;螺声勇猛比喻佛法可驱魔、降魔,消除众生内心恐惧,故海螺成为佛教中常用法器,也称为法螺。 右旋海螺因其螺纹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名,它除具有普通海螺弘扬佛法、驱逐恶魔之含义外,据说还是菩萨的化身,渡江海者将其供于船头,可使江海风平浪静。因此,右旋螺又被视为“福吉祥瑞”的定风神物。 铜佛塔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佛塔为铜质,铃式塔身,腰部有两圈凸起弦纹,座底部饰连珠纹。塔顶十三天相轮,上置火焰宝珠。此塔通体打磨光亮,器形美观大方,铸造工艺精良,为藏传佛教同类文物中的精品。 铜鎏金净水壶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净水壶用于盛放净水,涤除身心污垢,生出清凉智慧。该净水壶用银和铜制成,高足四周錾刻莲花纹,壶盖四周錾刻连珠纹和藏式八宝图案,壶嘴根部錾刻龙头纹,纹饰精美,做工精细。 铜金刚橛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又名四方橛,其形状如独股杵。原是兵器,后被密宗吸收为法器。由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一端尖状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一样。有的手柄端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 修法时竖立在坛的四角,意思是使道场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前来为害。此件顶端铸有马头,其下铸四面菩萨头像,面像张目怒齿,威武森严,中部为五股金刚杵,下端自上而下铸有三层龙首,刃部为三棱形,槽内有蛇纹。器形规整,制作工艺精湛。 木雕彩绘“七政八宝”供器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该供器为藏传佛教“七政八宝”中的马宝,为绀青色骏马,能飞行。桃叶形背光,上雕如意云纹,高浮雕彩绘马宝,马踏莲花,身带鞍缰,下为覆莲形高台座,在佛教中表示吉祥消灾,一帆风顺。整件器物皆采用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雕刻技法熟练,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 木雕彩绘“七政八宝”供器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该供器为藏传佛教“七政八宝”中的将军宝,指智谋雄猛、英略独决的掌兵大将。桃叶形背光,浅浮雕如意云纹,高浮雕彩绘将军宝,身披古代勇士的铠甲,头戴头盔,下为莲花形高台座,表示护持佛法。 木雕彩绘“七政八宝”供器 清 青海省博物馆藏 该供器为藏传佛教“七政八宝”中的象宝,为白色六牙象,称“万象之王”,宛若一座大山,岿然不动,乘之可周游四海,意为“佛法远扬”。桃叶形背光,上为浅浮雕如意云纹,高浮雕彩绘象宝。象踏莲花,背驮宝珠,下为莲花形高台座。 九世班禅为塔尔寺色多活佛任法台诸事之文告 丝织品,墨书 民国 青海省博物馆藏 公元年,第九世班禅喇嘛为塔尔寺色多活佛任法台,并授班智达诺门汗称号及印章等事宜,致藏区、内外蒙古等活佛、堪布以及王公贵族等大小僧俗群众之文告。 地处祖国藏北高原的青海,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源地之一。青藏高原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产生了高原民族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内容,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应运而生。 “青海昆仑断,黄河积石流。”青海,雄踞世界屋脊,似一块未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于佛教微光中映现出圣洁的色彩。斗转星移,沧桑变换间,这片神奇的西陲大地却难得保持了最初的一份纯净而朴真的气质,接近于生命本质的自然,将无数佛教艺术文化在这里孕育。 作者:罗雅文肖筱薇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往期链接: 精美绝伦的临摹作品,再现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绝代风华 清尘雅音|《观自在——高尔山拾意》 这些临摹复制作品,一笔一画再现流失海外壁画原作的无垠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mlimaa.com/sytp/8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略萨献给阅读与虚构的赞辞略萨诺贝尔文学
- 下一篇文章: 卡宴对手来了,玛莎拉蒂SUV预计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