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9.html

80年可以演绎人生芳华;80年可以是岁月沧桑;80年还可以是祖孙三代用双手造就一杯杯陈酿……

在泸州老窖,李银发、李祥才以及李在银、李在文、李在友三兄弟,祖孙三代与泸州老窖结缘时间已达80年了。如今,缘分与酒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

李银发家中祖孙三代合影

本分创新

李银发

年出生的李银发大概没有预料到,这辈子跟“9”和“酒”关联一生。

少年时期,李银发一家靠租种维持生计,帮着父母种地、卖柴火,大人挑,他就扛。稍长一些,李银发经人介绍,便在泸州城外的江边做淘沙工作,日晒雨淋,十分艰苦。

年,怀揣着对城内生活的向往,刚满20岁的李银发在机缘巧合之下,跟着熟人到营沟头温永盛等作坊为作坊主烤酒,从此当上了烤酒匠。“没有斤的‘毛毛力’不要想去酒厂,全是肩挑背磨的活路。”尽管李银发身材瘦小,但从小的历练,让他养成了勤快肯干的好品质,也让他很快得到了工友们的善待。

当时,烤酒匠是最底层的营生职业,没有社会地位、待遇差、工资少,全靠卖体力,干一个月也只能满足自己的温饱。“做完一窖,就能吃上一顿肉。”一个月能有顿肉吃,李银发甚是满足。3、4年后,李银发学会了酿酒,拌糟、开窖、上甑、摊晾……每个程序都已熟练。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斤高粱要用两升(约10斤)米来换,白酒是大户人家的“专供”,一般人都喝不上。

营沟头酿酒作坊林立,各家作坊将酿出来的酒,装进能容纳斤左右的陶坛中,封好红布,在南门口、凝关门等地通过水路运往重庆以及更远的地方销售。“那时,各地的酒老板都来收我们的酒,泸州大曲十分畅销。”李银发说。

年,李银发已岁高寿了。除了右耳听力不太清晰外,老人家仍然精神矍铄,百岁老人回忆起往事,对抗日战争期间酿酒那段记忆感到唏嘘。

抗战期间,川滇公路与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援外物资不断运达泸州,由泸州中转往重庆,泸州便成为战时陪都后勤部,因此,在年至年这四年多的日子里,日军对泸州实施了狂轰滥炸。

在这样的境遇下,泸州的酿酒业却如日中天,“那时在凝光门外的江边挑水,一听到警报声响,便赶紧跑到凝光门洞下躲飞机,”李银发说那时真的很害怕,但为了生计,从未想过要放弃酿酒。

李银发或许不知道,泸州的酿酒业在抗战期间成为快速发展的行业,其产品为石油替代品酒精的初级产品,其税收成为国统区货物税的最大来源。整个泸州酒业均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公私合营,李银发丢了生计,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农村种地。由于他的酿酒技术有口皆碑,改制后的泸州曲酒厂托人到农村专门聘请李银发回城烤酒。

随即,李银发重新回到城里做回了酿酒工人。仅用了4年,李银发凭借技术和能力当上了组长,和10多个工人一起酿制泸州大曲酒。

“泸州老窖很有发展前途。”年轻时李银发每天都会喝酒解乏,如今李银发已岁高龄,心情好时还会小酌两杯,回味泸州老窖的滋味。

继承手艺

李祥才

随着泸州曲酒厂的发展壮大,在父亲退休后,27岁的李祥才顶替进厂。

此前李祥才在村里帮人建房,已经成了木匠的“掌脉师”(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收入比较可观。父亲退休,李祥才想要继承父亲的手艺,于是就把自己的木工工具全部送给了徒弟,头也不回地进了厂。“我可以多学一门手艺。工人地位高,能进厂很自豪。”李祥才说。

起初,李祥才在罗汉车间烤酒。当时车间有13个组,产量质量都很好。

出生酿酒家庭的李祥才进厂前就学会了不少酿酒技术。“那时年轻,干劲十足,很乐意酿酒。”李祥才说,酿酒时的技术除了自己摸索,也常常向父亲请教。

干了5年后,李祥才已积累了丰富的酿酒实操经验,但对酿酒理论知识却不精通。正逢泸州曲酒厂请了老师来教授理论知识,李祥才便报名读书,想要把白酒知识学深、学透。经过1年半的学习,李祥才学成归来,从担任班长到生产组长一直到成为大组长。

一组甑每天要蒸上万斤左右粮食,按照行规“交了粮食就要出酒”。为了保证质量,李祥才从不偷懒,全程监控检查操作流程、酿酒工艺。李祥才带领的生产组每天能交斤左右的白酒,多数能产出特曲、头曲。“好酒越多,代表技术越好,收入高了,工人积极性就越高。我们随时都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mlimaa.com/sytp/1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