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9个月上涨,创下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尤以主要谷物价格涨幅惊人,高粱同比上涨82.1%,玉米同比上涨45.5%,小麦同比上涨19.8%。

3月末,该组织还发布了《饥饿爆发点》报告,向世界发出预警,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更大规模的援助行动,未来数月里超过20个国家的重度饥饿人数将持续飙升,多万人距离饥荒仅一步之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人的“饭碗”能否端稳?我国又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应对粮食上涨?

01

国际粮价持续走高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年全球食品价格总体上涨了20%;然而进入年后,全球食品价格涨势更加凶猛。截至今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9个月上涨,创下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尤以主要谷物价格涨幅惊人,高粱同比上涨82.1%,玉米同比上涨45.5%,小麦同比上涨19.8%。

部分粮食出口大国的物价也在上涨。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阿根廷经济去年萎缩10%,年1-2月的通货膨胀率均达到8%。通胀拉抬使得食品价格大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阿根廷水果的平均价格增长高达%,土豆价格增长%,肉类平均价格增长%,蔬菜类的价格增长了88%。

那么,粮价为何持续走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毛学峰认为,近期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仍是受疫情影响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第一,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产业链在流通方面仍受很大影响。第二,疫情之下,粮食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从金融危机等过去历史经验看,农产品或者粮食作为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具有抗跌保值的属性,也就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进而导致了粮价的上涨。第三,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在未来几个月逐渐显现,市场产生了粮价上涨的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持有类似的看法。在胡冰川看来,当前国际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也不能幸免;二是全球经济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农产品需求呈现一定复苏。

胡冰川进而指出,对比两种原因,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导因素,需求因素只是边际因素。“我们可以看到,矿石、金属甚至化肥价格涨幅都超过农产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年2月-年2月间,全球化肥价格上涨了35%,同期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7%,按相对价格来说,农产品价格是相对下降的。”胡冰川说。

02

国内如何应对粮价上涨?

在世界粮食一路走高的背景下,中国重磅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4月2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情况,与你我的“米袋子”“菜篮子”直接相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梁彦表示,《纲要》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反映了国家对粮食产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要按总体部署,在各环节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是中国粮,使国家粮食安全有更高层次、更有水平的保障。

《纲要》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总体部署,有四个突出的特点,分别是有约束性指标、有全局性战略、有制度性安排、有针对性措施。不仅首次把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专章中进行专节规定,而且首次明确国家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把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节粮减损内容都予以具体规定。

粮食和物资储备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钱毅介绍,除充足的原粮储备外,我国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储备。

对于玉米饲料以及小麦稻谷替代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表示,小麦作饲用,在国际上是惯例。当前我国小麦和稻谷的库存都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稻谷、小麦供求基本平衡有余,生产保障能力非常强。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是增加的,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因此夏粮丰收也有很好的基础。总的来看,小麦和稻谷有一部分用作饲料,不会对我国口粮安全产生任何影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钱毅表示,在粮食收储环节,要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升粮食清理、干燥、销售等服务功能;在粮食仓储环节,要提升仓储设施的功能,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实行粮食分品种分等分仓储存;在粮食物流环节,要提高原粮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程度,发展粮食多式联运;在粮食加工环节,要以适度加工为突破口,开展全谷物食品研发;在粮食综合利用方面,要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实现高水平的综合减损。

同时要强化节粮减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正在制定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将纳入节粮减损。“十四五”时期还将陆续制定节粮减损有关标准和配套的制度,强化依法管粮、依法节粮。同时,要减少粮食损失离不开科技支撑,“十四五”时期要积极开展粮食储储藏、物流、加工等领域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强化成果推广运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效减损。

03

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种业自由”

早在年12月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中,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就表示,当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现代种业基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及监管治理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筑牢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

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也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号建议的答复称:“我部正在编制“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对基地建设作了专题研究和建设布局;同时,我部正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修改完善《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拟作为‘十四五’时期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的依据。”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小麦分别占全球的17%和16%。

在育种方面,在我国科研人员数十年的研究下,优良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数据显示,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68亿亩,到年小麦播种面积为3.41亿亩,10年中减少了万亩。与此同时,小麦总产量则从1.19亿吨增长到1.32亿吨,总产量增加了万吨。

“一减一增”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从单产看,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55公斤每亩,年增至.8公斤每亩,增长了60公斤,增幅18.68%,年均增长1.87%。从品种看,生产品种全部自主,自主率%,良种率当前已经超过97%,生产用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作为我国的另一大口粮,数十年来,我国水稻种业一直不断创新,保持全球领先优势。数据显示,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4.51亿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增长1.3%。大米产量为1.49亿吨,比上年增加万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并非完全无隐忧。

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种子行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部分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外国种子,存在被外国“卡脖子”的隐患。

根据《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年中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余万公斤,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中,中国水稻和小麦种子国产化率比较高,但一些蔬菜如番茄、洋葱、茄子、胡萝卜、辣椒等种子高度依赖进口,作为“准主粮”的玉米和马铃薯种子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进口。

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年,我国进口玉米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7%。

目前全球排名靠前的种子业巨头有美国的杜邦、孟山都、道化工,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墨西哥的圣尼斯和荷兰的埃德瓦塔等。其中,杜邦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占全球杂交玉米市场40%以上;孟山都在棉花、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种子上优势巨大;利马格兰是全球最大蔬菜种子公司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世界级种子业巨头,大力发展种业,达到“种业自由”迫在眉睫。

04

目前我国是否需要屯粮?

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那么在国际粮价暴涨之际,中国需要囤粮吗?

对此,中国作出了回应,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3月3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我国粮食市场供应保障基础十分扎实。一是从粮食生产看,中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年“连丰”,加上种植技术的发展,最近6年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二是从粮食库存来看,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远远超过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三是从进口来看,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给还算宽裕,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增幅达27.97%。虽说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未雨绸缪”,但在中国粮食生产及库存都充盈的情况下,我国暂时还不需要囤粮。

综合丨农业农村部、人民网、21财闻汇等商务合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mlimaa.com/syjn/7189.html